《河西走廊》解说词(六)丝 路

公元605年隋·大业初年

当隋王朝再次统一中国的时候,历经战火动荡的人们充满期待。

此时,一个来自帝都的GJ官员西出长安,翻越秦岭,渡过黄河,踏上河西走廊,仔细巡视了武威、张掖等地。

他广泛接触当地民众,约谈地方官员,特别对来自西域的商人给予了高度关注,主动了解他们家乡的风土人情,饶有兴致地听他们讲述漫漫商旅之路上的艰辛故事。

这位看上去诚恳亲切又豁达睿智的帝都官员很快就贏得了人们的信任与尊敬。

他叫裴矩。

西北之行的裴矩肩负着隋王朝交付给他的使命——

让维系东西方贸易的丝绸之路重新活跃起来,并致力于打造一条帝国向西的经济动脉。

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后,河西走廊迎来了新的机遇。

重新开设的边境互市让丝绸之路再次活跃起来。

此时的世界,欧洲刚刚进入黑暗的中世纪,古老的罗马帝国衰落之后再也没有复兴;

而地处亚欧大陆东部的中国,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长达数百年的混战之后,终于在公元589年,被一个叫作隋的朝代重新统一。

15年后,公元604年,三十五岁的杨广即位,成为了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

这位被后人称为“隋炀帝”的杨广,雄心勃勃地选择了“大业”作为自己的年号。

从登基的那一天开始,杨广对于这个国家开拓性的治理思路,就在他的强大集权下迅速推行。

为了更好地沟通江南经济地区、关中政治地区与河北、辽东等军事地区,他下令在长安以东的洛阳建造了一座新的都城,并启动了隋唐大运河工程。

这个全长近两千公里的浩大水利工程,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建造完成。

这条大运河,将中国内地重要的水系连接起来,形成了运输网络;沿线兴起了许多商业城市,其中江都,也就是今天的扬州更是因为这条运河,成为了隋朝的经济重心。

对经济发展颇为重视的隋炀帝当然也不会忘记辽阔的西部地区,很快,他将目光投向了河西走廊。

自汉武帝将河西走廊纳入中国版图后,作为丝绸之路咽喉的河西走廊一跃成为重要的商业区域。

隋炀帝登基时,中原的商业经过二十年的休养生息已逐渐兴盛,并出现了繁华的城市与富商大贾。他们强烈希望能与西域胡商进行贸易。

但中原与西域大规模的商贸往来已因战乱中断了数百年,大批的西域商人谨慎地选择了以河西走廊为中转站。

面对西域各国的裹足不前,隋炀帝杨广颇费思量。他决定迈出隋朝经营西方的第一步。

关于合适的人选,他首先想到了裴矩。

裴矩,祖籍山西。

他精通经史典籍,并有着丰富娴熟的政治经验。

隋朝建国后,裴矩就受到隋文帝重用,参与了隋朝礼仪制度的建立。

公元588年,裴矩跟随后来成为隋炀帝的皇子杨广参加了平陈战役,在战后的安抚工作中表现突出,因而得到赏赐和擢升。

此后,他通过精准的政治谋略,兵不血刃地让突厥归附隋朝。

隋炀帝登基后,他成为朝廷五位重臣之一。

裴矩以其出色的外交能力及他对西北地区民族问题的了解,赢得了隋炀帝的赏识。

隋炀帝召见裴矩,询问西部疆域的经略思路。裴矩建议通过疏通河西走廊来恢复丝路贸易,并加强与西域诸围的政治、文化交流。

这个思路与隋炀帝不谋而合。

公元605年,受隋炀帝委派,58岁的裴矩来到了张掖。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魏晋后中原大乱,丝路不通,西域商人只能到张掖与中原商人进行贸易。

裴矩选择在这里主持西部的边境贸易,同时进一步找到发展西部经济的办法。

虽然这是裴矩第一次来到河西走廊,但他对这里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他的祖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躲避中原战乱,曾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直到后来苻坚灭前凉国,才迁回山西。

初到张掖的裴矩,很快便被这里的繁荣所吸引。

集市上常常可以见到成群结队来自西域的胡商,他们的长相、服饰都明显区别于中原人。他们带着香料、手工艺品、地毯等内地不常见到的货品在这里买卖。之后又采购当地的丝绸、茶叶、土特产,销往广阔的西亚和欧洲各地。

古老的商路已经逐渐恢复,边贸互市以及民间的贸易交流正在兴起。

这给了裴矩很大信心。

他放下朝廷重臣的身段,主动寻访商户,特别是那些走南闯北的胡商。

通过深入细致的交流,裴矩对这些商人的想法有了准确的了解。

同时,他还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到了西域各国的风俗、地理、物产、典章制度等。

他把这部分内容都记录了下来,再通过查找典籍,汇编了三卷图文并茂的书,取名《西域图记》。

在《西域图记》中,裴矩详细记述了当时西域44国的情况,并绘制了大量地图。

更为珍贵的是,在这套书的序言中,裴矩第一次详细介绍了从地中海东岸通往敦煌的三条重要通道:

北道:

从地中海,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渡过北流河到突厥可汗庭。再经过铁勒部、巴里坤湖进入新疆,向东过哈密,沿天山北麓进入河西走廊;

中道:

从波斯湾到伊朗,经过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翻越帕米尔高原,经过喀什库车、焉耆、吐鲁番到敦煌;

南道:

从印度洋到印度北部,经过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南麓,经过塔什库尔干、叶城、和田、若羌到敦煌。

正是有了裴矩的描述,再结合从敦煌到长安的路线,我们可以绘制出当年丝绸之路的全部地图。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通往中原的WY通道,更可谓是这条商路的黄金地段,坐镇张掖的裴矩深感自己肩上的重任。

随着对河西走廊的了解日渐深入,裴矩也发现了此地商贸发展所面临的障碍。

其实,来自西域各国的商人心中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能前往长安、洛阳的市场进行贸易。

但河西走廊地区的商贸活动,几乎都是民间自发的交易。

当地政府始终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来促进和管理贸易活动。在河西走廊的商路上,自汉代留下的各个驿站,都已年久失修,不能再为过路的商人提供食宿等服务了。各国商人因此裹足不前,原本应该繁华如织的丝路贸易也变得阻塞不通。

正在苦苦思索的裴矩突然想到了一个人,他曾经也面临几乎同样的难题。

这个人,就是仓慈。仓慈,淮南人,三国曹魏时期的敦煌太守。

敦煌郡在河西走廊西段,自汉帝国以来,作为丝绸贸易集散地的敦煌运行到东汉末年已变得破败不堪。到了三国时期,更因为连年的战乱而与内地隔绝。虽有西域商贾来这里进行贸易。但也因时常遭到豪强的阻挠和盘剥而怨声载道。

仓慈到任后,为革除积弊,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他贴出告示,凡西域商人欲往洛阳贸易的,由政府发给旅途补助;

如在敦煌经商,则按官府制定的平价进行交易;同时派吏民护送商队。以保证客商的安全。

河西走廊在他的管理下。达到了商贸繁荣的一个高峰。

仓慈当年治理河西走廊的经验给了裴矩很大启发。

裴矩开始频繁奔波于河西走廊的张掖、武威、敦煌等地,在商路上设置新的驿站,方便商旅的来往。

同时,裴矩下令降低关税,甚至免除税款,给予前来与中国交易的西域商人尽可能多的商业利益。

他还鼓励西域商人与政府直接开展贸易,令交易活动的范围和内容大大增加。

这一系列鼓励西域商人与隋朝通商的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商人来到河西走廊。

自此,通行在河西走廊上的西域商队可以得到沿途的官府提供的食宿和保护,而所有费用,均由政府负担。毫无疑问,对于胡商来说。这让他们感到激动和振奋。

而这些被称作“胡商”的西域商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粟特人。

据考证,粟特人的祖先很有可能就来自祁连山下的张掖昭武城。又由于他们的姓氏集中于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这九种,中原人士也称他们为昭武九姓。

他们居住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一带,没有自己的王国,是一个纯粹的商业民族。

从中亚到长安,他们在丝绸之路东段沿线很多重要城镇留下了足迹,有人将其称作“东方犹太人”。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他们是一群已经消失了的神秘部族。由于擅长手工艺制作,他们的陶器、银器、丝绸,甚至盔甲都是当时的畅销品。

更重要的是,粟特人很善于把自己的货品变成钱。

据《唐会要》记载,他们经商能力的培育是从娃娃抓起,男孩5岁开始读书识字,稍微认一点字便开始教他们经商之道。

也就是说,他们的男孩要学会甜言蜜语,并牢牢掌控钱财,追求利润ZD化。

“利之所在,无所不至”一语道出为追求贸易利益,不辞劳苦地奔波在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商人的形象。

他们不仅销售自己的产品,还几乎垄断了当时河西走廊上的国际贸易。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只能从现存的文物中想象他们的形象,以及那条川流不息的繁荣丝路。

对于粟特人来说,他们不远万里来中国经商,是因为这里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如果不幸被盘踞在河西走廊周围的突厥、吐谷浑等势力劫掠、盘剥,他们就有可能血本无归。

当然,这也是裴矩所担忧的。他要把这些情况尽快汇报给隋炀帝。

公元606年,大业二年七月,裴矩回到都城洛阳,他给隋炀帝带来了《西域图记》,并汇报了自己治理河西商贸的成绩。

隋炀帝随即问起裴矩下一步的措施。

裴矩称西域诸国早就有意与隋朝通商,只是位于祁连山南侧的游牧部落吐谷浑时常侵扰河西一带,阻断了西域各国进入中原的道路。现在必须要打败吐谷浑,才能保障河西走廊的安全,使西域各国与隋朝建立正常的政治与经济交往。

裴矩的这些话让隋炀帝大喜过望,他任命裴矩为黄门侍郎,派他再次返回张掖。

裴矩回到张掖后即代表朝廷召集了西域各国的官员和商人,向他们发出了前往长安和洛阳的邀请,并对外交与商贸使团开出了优厚的条件。

第二年,裴矩还邀请了高昌、伊吾等几个西域国家的王侯来到洛阳,和隋炀帝一起祭祀恒山。

同年,裴矩成功游说河西走廊北侧的突厥人铁勒部,使其南下对吐谷浑发起了进攻。

吐谷浑可汗伏允,一路东逃到了今天的西宁。

这一仗对吐谷浑打击很大。

万事俱备,隋炀帝心中随即产生了一个宏大的国家计划。

公元609年初,隋炀帝向朝廷的文武百官宣布——

他要西巡河西走廊,并且要邀请西域诸国首领在那里共同举办一个盛大的聚会。

在西巡途中,他还要御驾亲征,以彻底消除吐谷浑对河西走廊的威胁。

这个开先河的壮举,让朝野为之震动。

当年,汉武帝也仅仅是在黄河岸边向西远眺,而隋炀帝将成为第一个踏足河西走廊的皇帝。

而邀请诸国首领在中国的土地上聚会,更是自古第一次。

只是,这样的一次巡视,势必耗费巨大,再加上路途遥远,还要冒兵戈之险。

是否有这个必要?

大臣们的担忧和疑虑对于杨广来说毫无意义,繁复而细致的准备工作随即有序地展开了。

公元609年三月,即隋大业五年,隋炀帝杨广率文武官员、嫔妃、侍从以及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从长安出发,途经扶风,在临津关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临夏渡过黄河,两个月后,来到青海的乐都县。

隋炀帝带领大军,在这里展开了对吐谷浑的全面进攻,隋朝大军势不可挡。

吐谷浑部落十余万人投降。

仅有几十人跟随吐谷浑可汗伏允逃到了青海湖边。

此战之后,吐谷浑再也无力威胁河西走廊。

在出征途中,隋炀帝写下了ZM的长诗《饮马长城窟行示从征群臣》: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从这首诗中品读到当时隋炀帝的万丈豪情。

战役结束之后,隋炀帝设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这四郡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

这一场胜利,也使得围绕西域博弈的天平,彻底倾向隋王朝一边。

西巡真正的目标还没有实现,下一站是河西走廊的张掖,裴矩和西域各国的王公使节们正在那里恭迎旗开得胜的隋炀帝。

当然。还有那个SWQL的国际大聚会。

现在,只要穿越祁连山的一个山隘,就可以从青海进入河西走廊到达张掖。

这正是当年张骞进入河西走廊的路,这个山隘叫扁都口。

作为横贯祁连山脉的高山峡谷,这条古道海拔三千多米,与终年积雪的雪山为邻。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扁都口始终是祁连山谷中距离西宁最近、WY穿越祁连山北上张掖的通道。

每年的7月是扁都口最美的季节,万亩盛开的油菜花使千年古道扁都口成为今日河西走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公元609年六月初八,借着大胜吐谷浑的好心情,隋炀帝的西巡大部队,进入了这条古道。

尽管六月的洛阳,早已是一片盛夏气象,但祁连山深处的六月,气候捉摸不定。

隋炀帝的随从和那些后宫嫔妃,对高原上如此严酷的寒冷显然估计不足。

就这样,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之后,近一半官兵与隋炀帝的后宫佳丽被冻死,甚至包括杨广的姐姐。

3天后,隋炀帝一行终于在经历了对吐谷浑的大胜和突如其来的风雪这一喜一悲之后,艰难穿越扁都口,来到了张掖的焉支山下。

焉支山,祁连山的一条支脉,黑河发达的水系孕育了这里丰富陶茂盛阴植被,山上林海松涛、碧波无际,山下沟壑纵横、清泉淙淙。

不远处辽阔的天然草场正是盛会的JJ地点

公元609年六月·大业五年

丝绸之路重镇张掖城外的焉支山下,一场盛况空前、云集西域二十七国首领和代表的贸易盟会拉开序幕。

盛会的主持者自然是来自中原的皇帝,西域各国的使节和首领、商人和平民一齐涌入张掖,渴望一睹中原皇帝的风采。

高昌和伊吾等西域圉家的贵族也来到了张掖,表示愿意与隋朝交好。

尽管刚刚经历了扁都口的艰险,杨广在接见高昌王和西域各国使者时,依然不失大国之君的威仪。

他下令武威、张掖两地的仕女盛装出席,充分彰显大隋朝升乎盛世的景象。

来自中原的宫廷乐手,以及来自西域各地的民间歌舞艺人,在会场上争奇斗艳,为这场盛会带来了浓郁热烈的欢乐气氛。

富丽堂皇的观风行殿。陈设着中原的手工艺品。

西域各国的使节被眼前的雍容华贵折服,对隋王朝雄厚的经济实力叹为观止。

自然,当地不少粟特商人也一定不会错过这次盛会。

他们不失时机地从骆驼上卸下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带到张掖城里的大小集市上,向来自各国的客人兜售他们的货物。

整个张掖城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群延绵数十里。

这样的景象整整持续了一个月。

当年,河西走廊盛况留下的痕迹我们已经无法找到,但,那场气势恢宏的“万国博览会”曾经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千多年后的今天,各种各样的博览会已经成为世界风尚。

2010年4月30日。上海世博会的大幕正式拉开。

在此次世博会上.与敦煌莫高窟一起被“搬入”甘肃馆内的还有1400年前隋炀帝在焉支山下召开的这场万国盛会。

追溯历史,世博会最早的发源地也许就是在这河西走廊的焉支山下。

在张掖盟会期间,隋炀帝杨广登临焉支山的峰顶参天禅地。

当年汉朝将军霍去病曾越过焉支山,击败匈奴,夺得河西走廊,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交往的通道。自此,焉支山成为胜利的象征而载入史册。

隋炀帝的此次西巡,让中原王朝与丝路沿途各国的政治、经贸、文化交流得到了全面恢复。

丝绸之路又一次向中原大地敞开。

隋炀帝的西巡历时将近10个月。这是隋王朝西部战略的顶峰。也是丝绸之路中西贸易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隋王朝对河西走廊以及西域的经略,为后来唐帝国的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年河西走廊上的盛况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想念,繁华早已随风而逝,但岁月并未掩埋一切。

这是一座以“骆驼”命名的古城遗址,也是目前国内保存ZD、最完整的丝绸之路大型汉唐古文化遗址。

骆驼城,位于河西走廊的中段,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城西南20公里处。

它建于汉朝,曾是魏晋时期北凉的故都,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商镇。今天的我们穿行于厚厚的城墙间,依然可以回想当年河西走廊的丝路盛景。

张掖贸易盟会结束后的第二年,隋炀帝批准开放了从张掖通往长安、洛阳,以及其他内地城市的道路。

西域各国商人,甚至王公贵族,纷纷沿着河西走廊进入长安、洛阳,为中原的都市生活带来了新的面貌。

丝路的畅通,让商人们获得了更多的商旅便利,关税的降低,也使得来中原做生意变得更有吸引力。

丝绸之路再度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最重要通道。

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大业五年的那场盟会,既是中西贸易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大隋迅速由盛转衰的开端。

一连串让国家超负荷运转的举措,令隋王朝恰是在国力最强盛的时候,爆发了隋末民变。

公元618年,仅仅做了十四年皇帝的杨广被叛军所杀,隋王朝被一个生机勃勃的帝国取代,它就是大唐。而这个帝国的建立者,正是杨广的表兄李渊。

李渊为自己短命的表弟选了“炀”作为他的谥号。

古代《谥法》说:“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大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

自此,隋炀帝杨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ZJ争议的皇帝。

公正地说,正如“大业”这个年号,杨广一生短短十四年的帝王岁月,还是颇有建树的。

他开凿运河、开疆拓土、经营西域、重开丝路,奠定了大唐帝国兴旺繁荣的基础,但也正是因为他的急于求成,不恤民力,耗尽了国力,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正如后世学者对他的评价“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尽管背负了诸多骂名,杨广仍不失为一代有为之君。河西走廊理应铭记他。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28岁的LSM登基,成为后来的唐太宗。

登基后不久,LSM便在长安宫殿里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年逾八旬,此时已是唐帝国户部尚书的裴矩,也接到了赴宴的邀请。

宴会上,乐师们在铿锵有力的《秦王破阵乐》后,又演奏了一曲由西域传入的《西凉》大曲。

这熟悉的音律,让裴矩的思绪飘回了二十年前,他想起了第一次前往张掖之前的雄心壮志;想起了编撰《西域图记》时的艰辛,更想起了大业五年,焉支山下,他为隋炀帝安排的贸易盛会,当时的宫廷乐师,似乎也演奏了这曲《西凉》。

细弱的丝弦拨动了裴矩苍老的心。曲终人散,已是夕阳西下。

裴矩走上了长安的城楼。他向西眺望,仿佛看见一队沿着丝绸之路走来的西域胡商,正伴着夕阳,从金光门走进了长安城的西市大街。

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

裴矩,这位历经北齐、隋、唐三个朝代的老臣离开了人世。

他为之呕心沥血创作的《西域图记》,也在纷乱的时代中流离失散了。

然而,裴矩为中原王朝开拓的西北战略,扎扎实实给唐帝国的统治者奠定了稳固平顺的基础。

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很快就将成为当时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大通道。

政治的稳定,开放的政策,让河西走廊商路上的贸易往来空前繁荣,中原地区的文化气象也变得多元起来。

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不断融合,唐代中国成为了世界文化的焦点所在,并由此进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

伴随着唐帝国这个中原王朝最繁盛时期的到来,作为丝绸之路咽喉要道的河西走廊,也正在迎来属于它自己的黄金时代。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