逴跞古今,并鉴四大文明,一千七百年【敦煌莫高窟】

(前)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止此山,忽见神光,状有千佛,遂驾空凿岩,造窟一龛。至此山崖上的斧凿锤刻声此起彼伏了一千多年。无数艺术家走进黑黝黝的洞口未留下名字,却留下了丹青千壁。庄严的佛像、灵动的FT在这里等待着,让你迎面撞上。而六万多件的敦煌遗书,上起十六国,下至北宋,日后流散于世界各地,成为取之不尽的东方宝库资料。时间,仿佛在这个山崖上被密集压缩,为什么它的惊艳和惊喜不绝,而意在隔离的边关却怎地成了沟通中西的文化商贸重镇,那个原本是个人、家族的祈愿之所又为何备受世界的瞩目,成为共同的人类文化遗产?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一千六百五十四年敦煌莫高窟。

汉代凿空丝路,规制河西四郡,其最西为敦煌。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莫高窟经累世修葺,凝千年艺海之精髓,汇四方文化之瑰宝。

1、《鹿王本生图》

守护人:辛柏青、冯健男(《九色鹿》美术设计师)、田懿(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策划创作部)、崔冬晖、九色鹿

守护历史,守护韶光宝藏。

在这里,西行东归的人们怀着虔诚的心画下他们心中的佛国故事。小时候的我并不知道,九色鹿是释迦牟尼的前世,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故事就叫做本生故事。

一代代的画师们在莫高窟创造了超过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而今,无数美术家都踏上了丝绸之路,将这里的故事带了出去。

我能如此幸运,在某一个时刻,我见到了美,我接近了崇高。

这个自北朝就妇孺皆知的故事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在新的时代获得重生,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经典。而这一切,离不开一群人的坚守,离不开一个人的执着。

常书鸿先生(“敦煌的守护神”)痴守敦煌五十年,莫高窟九层楼檐下的铁马风铃苍凉传响。在他身边众多为敦煌奉献的人们,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选择归根大漠,隐身于世,生死相守。

1987年敦煌莫高窟成功申遗。

唐代及以前的美术作品因为年代久远流传至今的绘画作品当中公认的真迹不到十件,而莫高窟能集中保留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绘画佳作,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这近八个世纪的灿烂永远存留在了这一个一个的洞窟之中,这是岁月的定格,更是中国绘画的基因库。

敦煌是一节历史课、文化课、艺术课、地理课、传承课,这往昔时光里遗存于记忆中的莫高窟风铃摇曳,散布于墙面上的洞窟门仿佛岁月通道的入口,不时从中隐隐流露出各种色彩的柔和光焰。那里面隐藏的是千年的身躯和肌肤,也是打开艺术之门的国家宝藏。

2、敦煌遗书《归义军衙府酒破历》(“敦煌遗书001号”)

守护人:张钧甯、刘永增(原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守护历史,守护丝路遗珍。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流落在全世界的近六万卷文献,它们当年究竟藏在一个什么地方?

这样一本薄薄的账本就能让我们读出如此丰富的历史信息,更遑论近六万卷的敦煌遗书是一个怎样的宝藏,它们就躺在这小小的藏经洞里等待着我们去复活中国乃至世界许多被遗忘的往事,可惜没有等来有缘人。

藏经洞的珍宝超过五万件,它们因宋朝末年的战乱而被迫封存在这此。一千年后藏经洞重见天日,洞内宝藏从此大量流散海外,以《归义军衙府酒破历》为代表的敦煌文书如今被称为敦煌遗书。

我们坚信,《归义军衙府酒破历》的回归是一个开始,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学属于世界,这一点,我们从未改变。

未来我们还期待有更多的中国文物能够回归祖国,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文物出生在这片土地,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掌握中华文明的发言权。

作为四大文明交汇地的敦煌,在盛唐时期就是多种文明交融互通之地,在畅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敦煌学不仅是一门世界性的学科,而是沟通世界文明的桥梁。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归义军衙府酒破历》一样的国宝早日踏上回家的路。

3、莫高窟第220窟

守护人:俞灏明、敦煌研究院文物修复师一家:李云鹤、李波、李晓洋等

守护历史,守护宗祧绘影。

据说一千年前,莫高窟的崖壁上画满了壁画。我无法想象那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我们也无法知道莫高窟那时的样子。

敦煌是有生命的,它在活着的同时也在死去,就和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它把无法抗拒的生老病死化成了它美学的一部分。

后代的千佛盖住了翟家窟本来的样子,千年之后,在一次壁画修复中研究人员无意中发现了千佛后面本来的壁画,使翟家窟得以重见天日。

每一个洞窟都是一个文物陈列室。

在莫高窟对面的宕泉河畔安葬着常先生、段先生以及其他二十多位为莫高窟奉献了一生的老前辈们。他们生前来自祖国各地,最后都选择长眠在这里。很多人心甘情愿用一生来守护这座艺术宝库。如果还有来生依然还是那句话:我为莫高窟奉献一辈子是值得的,我无怨无悔。——樊锦诗

如今敦煌研究院已经从建院之初的十八人发展到了一千四百七十三人,在他们的守护下,莫高窟这座凝结着人类千年文明的璀璨瑰宝延长了生命。他们践行着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诉说着大漠孤烟中不变的情感寄托,我心归处是敦煌。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