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金句

《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由撒贝宁担任当代读书人,王嘉宁担任节目主持人,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

节目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 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 以“戏剧+YS化”的表现方法, 讲述典籍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

第1集:  尚书

本期选择“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讲述了以秦朝博士伏生为代表的“护书人”传承、守护《尚书》的流转故事,和以“大禹治水定九州”“牧野之战”为代表的书中故事,展现了《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以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第2集:  天工开物

本期节目在戏剧呈现上横跨宋应星的青年、中年、老年时期,  以他和哥哥宋应昇、友人涂绍煃的珍贵情谊贯穿始终,讲述宋应星如何在六次科考屡次不中的逆境下,靠着兄弟们的支持与鼓励,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都记载下来,最后写出《天工开物》。晚年回到家乡后,他耕读持家,把书中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教授给乡邻,继续福泽百姓。  

第3集:  史记

本期识读的《史记》有着更广大的受众基础,这也使得节目敢于融会贯通更多的知识体量和更大的时空跨度,  最终确立了以“家国一体”的大一统思想为主题基调,  以作者司马迁子承父志、著书立说为核心,  由“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观众穿梭时空,  与二十多位同《史记》有关的先贤豪杰会面。

第4集:  本草纲目

几千年来,祖先一直在记录我们的故事,讲述我们的历史,每部典籍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心 血。过去的三期节目分别聚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ZGDY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精心提取了民本思想、农本思想及科学精神、实录精神等深远影响后世文化的重要理念。

本期节目中,《典籍里的中国》以《本草纲目》为切口聚焦中华医学典籍,正是希望发挥文艺 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增进大众对中华传统医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共同把祖先留给我们的 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第5集:  论语

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 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尽管作者是谁至今仍无定论,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论语》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里。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苟无孔子,则中国当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一部《论语》,千古流传; 一位老师,万世师表。本期节目以孔子和弟子之间的故事来讲述《论语》当中贯穿始终的“仁”的 思想,致敬始终在历史的时空中凝望着我们一路前行的那道思想之光。

第6集:  孙子兵法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与其说《孙子兵法》是一部兵书,更不如说它是给予我们生活智慧的 “哲学宝典”。本期《典籍里的中国》将以追根溯源的方式,重温其作为“兵家圣典”的深刻意义和深厚内涵,共同领悟至今仍在指引着我们的“重战”“慎战”“安国全军”的思想。

本期节目把《孙子兵法》中蕴含的智慧与孙武著书立说、征战沙场的故事巧妙融合,进而让观众沉浸式地感悟古代兵法中“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历史真谛,  也理解我们“以和邦国”“以和为贵”的血脉传承。

第7集:楚辞

提到《楚辞》, 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其中ZJ盛名的《离骚》,或“天问一号”的名称缘起之作《天 问》, 但相信在看完本期节目后,大家一定会记住《楚辞》中另一首不朽的诗篇《橘颂》。

屈原的早期作品《橘颂》开创了诗歌咏物言志的先河,表面上歌颂橘树, 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 想和人格的表白。生于荆楚之地的撒贝宁,自称是屈原的“小同乡”。这次拜访, 撒贝宁特地带了 一箱来自屈原故乡的柑橘,把老先生“甜”到泪流满面。

跨越两千多年的时光,屈原的热泪为何而流?假如亲见“天问一号”, 屈原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本期节目将再度上演一场动人的相遇, 既在对话中感悟屈原为何叩问天道, 又带屈原感受今天 的中国人如何把最浪漫的诗写进宇宙,并一代代地延续他“路曼曼(漫漫) 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 而求索”的精神。

第8集:  徐霞客游记

识读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之作《徐霞客游记》,它以徐霞客探寻长江源头的过程为主线,拟定了“高山如父,  江河如母”的创作路线”带领观众在荡气回肠的“霞客行 ”中,感受这位千古奇人。“朝碧海而暮苍梧”的人生理想,以及追根溯源、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第9集:道德经

识读中国哲学开山之作《道德经》,它以老子在守藏室期间的经历为核心故事,  展现老子求道、悟道、传道的一生,求索“上善若水”的奥义,以此致敬伟大的哲学先贤,致敬伟大的东方智慧。

第10集:  易经

古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在物换星移之间寻找乾坤变化、万物始终的规律。推天道以明人 事 , 一 部 《 周 易 》 述 天 地 之 道 , 究 万 物 之 理 , 从 思 辨 的 哲 学 高 度 , 揭 示 出 先 民 对 自 然 、 社会、人文整体和谐的探索,  集中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  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本期节目穿越了上古、中古、近古三个历史时期,带领观众识读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  感受涵盖万有的深邃东方智慧,  歌颂先贤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美德。

第11集:  传习录

本期节目围绕集中体现王阳明哲学思想的语录体著作《传习录》展开,通过讲述书中最富有特色的“知行合一”思想,传承注重实践、实干兴邦的重要理念,并从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人生命运中,感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先贤智慧。

《传习录》通行本为三卷,约八万余字,成书原因与另一部儒家典籍《论语》非常相似,都是弟子对老师言行、思想的记录和整理。巧的是,《传习录》这一书名也源于《论语》中记载曾子的那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金句摘抄

01.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尚书》的光芒闪耀至今,无论孔子或伏生,都是用生命去接续和守护这盏灯火的人。

适用主题:历史典籍、文化传承

02. 中国典籍:字句中,讲述着先人们的治国理念和处世之道;篇目里,记录着祖先们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而这些宝贵的文化密码在告诉每一个中国人,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而又将去向何方。

适用主题:典籍文化、思想传承

03.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其实重视记录和传承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我们为什么要写史?因为我们要“以史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我们为什么要读史?因为我们要在血脉和文脉传承中,找到个人、民族的根与魂。

适用主题:尊重历史、中华传统

04. 历史真的是最好的教科书,《尚书》在传承过程中,几经波折,但还是传至后世,为无数的读书人、护书人所传承。他们的这种精神,也为时代所坚守。如今我们更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适用主题:历史传承、文化创新

05. 牧野一战,庞大的商王朝轰然崩塌,新生的周王朝强势崛起。牧野一战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历史铁律:人心向背,德政兴替,不仅决定战争的胜负,也决定政权的兴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适用主题:以人为本、历史兴衰

06. 感谢司马迁给我们留下这么一部信史,创造了纪传体这样一种写法,它不仅写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同时它还有刺客、有游侠、有货殖、贩夫走卒。其实历史就是人民创造的,只有以人民为视角,把人民作为核心,才能够写出这样的精彩的青史,也才能创造出更加精彩的青史。

适用主题:历史文化、人文历史

人物素材

01. 伏生:西汉经学者

适用主题: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伟大情操等

人物剪影:伏生是秦朝的一位儒学博士,在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的背景下,他冒着被诛杀的风险,以命护书,暗将述录唐尧、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书》藏在墙壁之夹层内,由此逃避焚烧之难。后为逃兵荒,伏生流亡异乡,直至刘邦平定天下,伏生返回家中,凿壁取《尚书》,却发现《尚书》早已严重腐坏,仅剩28篇,所幸伏生早已将其熟读心中,于是他广收门生,传书讲书,后传至汉文帝耳中,于是便派晁错到伏生家中听书后回宫传书,将伏生胸藏《尚书》整理记录下来,补叙出所失篇章,才使《尚书》得以完整流传。伏生用其一生“护书”、“讲书”、“传书”的事迹广流人间,后人颂曰:“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02. 宋应星:明末清初农学家、博物学家

适用主题:匠心精神,实践出真知等

人物剪影:宋应星在经历了几次科举失意之后,最终打消了走仕途的念头,放下包袱,安心地回到家乡,一边侍奉老母,一边开始了为未来的《天工开物》进行田野调查、收集撰写素材和资料的工作。但其实,早在先后数次从南方到北方的应考往返途中,他就没有闲着,行程数万里,他沿途都在考察、寻访和记录,对南北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状况,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用他自己的话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意思是说,来去行程数万里,没有什么事情和物件是我不想知道的。而他在奉新乡居的日子里,更是走遍了田野和村镇,遍访打谷场和手工作坊的各类匠人和艺人,以及店铺、窑场、工地等等。他的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并将所搜资料编著成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开工天物》。

03. 徐霞客:明朝末地理学家、探险家

适用主题:爱国情怀,执着追求,不畏困难,尊重实践等

人物剪影:1608年,从小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徐霞客正式出游,他的出游与一般人的旅游不同,徐霞客是出于对祖国山河热烈的热爱,以地理研究为己任,即便已“手无一文”,需把“袜裙三事悬于寓外,冀售其一,以为行资”,来顾及一饱;即便路途遥远,湘西遇盗,被洗劫一空,友人劝归,他仍坚定表示:“不欲变余去志”。他把重重困难踩在脚下,对传统的地理观念和结论投以批评的眼光,敢于用实践出真知反驳儒家经典《禹贡》关于“岷山导江”的错误结论。以三十余年的游历著成的《徐霞客游记》是徐霞客热烈赞颂伟大祖国壮丽山河的长篇颂歌;是记录徐霞客一生献身科学事业的不朽传记;也是徐霞客通过实践探索科学奥秘的经验总结。徐霞客留给我们爱国献身、执着追求、勇攀科学高峰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发扬。

04.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适用主题:价值追求、伟大气节情操、不屈不挠等

人物剪影:公元前99年,时任太史令的司马迁专心著述《史记》之时,李陵事件发生,因司马迁对李陵表以道义上的支持,汉武帝怒将其打入大牢。在牢中,司马迁“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受尽了残酷审讯。入狱第二年,司马迁被迫决定接受腐刑。腐刑乃奇耻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人,司马迁悲愤至极,曾一度想过自刎,但每曾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司马迁便“就极刑而无愠色”,他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只为完成他父亲遗愿完成撰写《史记》。公元前91年,《史记》终于完成,这是一部闪烁着正义和人性之光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蘸着血泪谱写的生命之歌,亦是其矢志不渝、坚持理想之体现,鲁迅曾如此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