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文明开源之地—河南博物院

(文字整理时,有部分删减、整理、编辑。属个人喜好,供个人收藏。)

我们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大家都知道上下五千年,可为什么我们是上下五千年,中华大地上的4873座博物馆里装着最好的答案。今天,九大博物馆再次集结,就是为了用国家宝藏告诉你,自人类诞生至今,创造了各种文明,唯有华夏文明传迹千年,从未断流。

国家宝藏第三期节目的主角,是河南博物院

PG开天,三皇五帝,九鼎归一。从神话到历史,华夏之中,中华文明就从这里源起。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在此一览无遗。时光流转,从陶器到青铜器,从契刻符号到成熟文字,祖规进化成礼制,聚落壮大成为王朝,二里头文化见证第一个朝代——夏朝的诞生,点亮了华夏民族走向早期国家的曙光。文物帮助我们找回关于祖先的记忆,他们的梦想是什么,他们在思索什么,留下的又是什么。时光远去,最早之中国,沧桑砥砺,前行未断,才有了今日的模样。河南博物院珍藏十七万余件文物,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开源与繁盛。

【一】妇好鸮尊——刘涛/殷墟妇好墓主持发掘者郑振香/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原安阳工作站站长唐际根

藏头诗: 速令提杯见旧友, 来往商都何处走, 守吏来寻天上酒, 护军见时饮一斗, 文君因赠藏头诗, 物外何人识醉游。

1976年,考古学家从妇好的墓葬里发掘近两千件珍贵的文物,而妇好鸮尊被称为是宝藏中的宝藏。鸮就是通俗说的猫头鹰,商朝人视猫头鹰为战神。尊是盛酒器,它的主人就是妇好。妇好姓好,妇是后人对她的尊称,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既是大祭司又是军事家,是一位非常伟大而独立的女性。这样的青铜器造型非常稀有,无论是从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都算得上是镇馆之宝。它充分表现了殷商先民的信仰和审美。

[前世传奇]

武丁,商朝一位明君,在位五十九年,开创了武丁盛世。妇好,武丁的王后,名好,妇为尊称,因其战绩显赫深得王心。她不仅在战场上骁勇善战,还参与主持重大的祭礼,问卜通灵。

敬大商战神妇好将军,急行无声,击如迅雷,击而必中。更敬我们的战神鸮,神迹显现,助我王一臂之力。

[今生故事]

妇好鸮尊以及和妇好墓一起出土的其他随葬品,使甲骨文中经常出现的妇好这个名字更加有血有肉地展现给世人面前,使她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女英雄,也更加生动且真实。前世传奇表现的占卜的事情,在商朝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左传》中有一句话叫“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国家的大事是在祭祀和战争,那个时候凡是国家重要的事情,比如战争、田猎的捕获、天气、庄稼的收成等等这些问题都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结果再记录下来,这就是甲骨文的由来。今天我们主要是通过甲骨文留下的这些珍贵材料才让我们得以认识几千年前神秘的商王朝。

在2016年3月8日妇女节,一场名为“王后 母亲 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拉开序幕。以女性为主角的文物展览,其实并不多见,所展览的文物件件堪称国宝级的,那就更少了。这场特展持续了三个月,吸引了三十五万的观众,其中有一位老人,这场展览对她来说其实是一场非常珍贵的重逢,也是她与妇好结缘四十年的纪念。如果没有她,妇好也许只是存在于甲骨文里的一个神秘人。因为她,妇好现世,鸮尊现世。她就是殷墟妇好墓主持发掘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振香。

郑老师这一代考古人,餐风露宿,她不喜欢被人称为“女将军”,她说她就是一个考古工作者,生活平平淡淡的,跟妇好将军是不能比的,妇好是很难得的一个女将军,历史上有记载的只有这么一个,是超过了戏剧中的穆桂英的。她说考古就是发现历史的辉煌。郑老师的考古工作不是简单的挖墓,而是发掘传统,只有发觉了这些传统,我们才能传承才能保护,通过郑老师的发掘,我们才能知晓妇好这样一位女将军是多么伟大。

1986年,一个年轻人追随着老师郑振香的脚步,在安阳扎了根,这一留就是二十年。从此这个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王朝都邑——殷墟与他的一生相伴。如今他早已接过殷墟考古的重任,成为了第三代殷墟考古人。三代中国考古学者在这里探索了数载春秋,见证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始与发展。一百一十多座宫殿宗庙建筑基址,十二座王陵大墓,超过三十六平方公里的遗址面积。以妇好墓为代表的发掘研究,让殷商从此不再只是史书里的一个篇章,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商王朝。让商朝活起来,这不仅是他正在做的事,更是每一代殷墟人心中不灭的信念。廿载一剑方铸就,一生愿为殷墟人——唐际根。

考古的只要目的是想要了解远古的社会,如果资料不够的时候,就相当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妇好墓一发掘,它给了我们这个机遇,妇好在当年是很鲜活很活跃的一个人,所以她能够把很多那个时候的故事给带出来,包括她自己的社会关系、那时候的社会面貌、物质成就、宗教信仰等等,抓住妇好墓这个材料就可以把商王朝很多的故事讲细了、讲具体了。

假如你与妇好见面,你想说什么?我想跟她彻夜长谈,把酒言欢。想要问问她我们今天的研究对不对,三千多年前发生了什么。我对鸮尊说了一句话:我知道你想我了,所以唤我来看你。

三代考古人发掘了妇好墓,而发掘它的人也是一个传奇的女人,就是郑老师。今天做它的守护人的人也是一个很有传奇性的女演员,这是几位伟大女性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历史传奇常常是帝王将相风云聚会多,巾帼英姿、刚柔并济者太少。感谢郑老师和唐际根先生的坚守,感谢刘涛的真诚。

守护妇好鸮尊,守护历史,守护华夏英姿。

【二】贾湖骨笛——蔡国庆、蔡轩正/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室主任萧兴华/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研究生杜佳慧

音乐是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离不开的,音乐其实就是文明,音乐就是我们华夏文化的ZJ体的表现。当然音乐传承到今天,我们必须要知道这音乐从何而来。贾湖骨笛,鹤骨制成,今天,让我们听着那八千年前的天籁之音,让它们在孩子们心中能够永远地传承,生生不息。千年古乐,传承不灭。这是一支来自新石器时代的笛子,出土于河南的舞阳贾湖遗址,以鹤类禽鸟中空的尺骨,也就是翅膀部位的骨头制成,我们称其为贾湖骨笛。在它现世之前,大多数人认为先秦之前只有五声的调式,宫、商、角、徵、羽。而这支七孔的骨笛它改写了这个历史,它可以吹出标准的七声音阶。贾湖骨笛先后被发掘出四十多只支,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的乐器,比古埃及早两千年之久,其中这支七孔的骨笛代表了当时制作的最高水平。

[前世传奇]

这世上的事情都有两面,好的未必那么好,坏的,也未必那么坏,心里有答案,遇事就不慌。这骨笛就是答案,当我们的族人,无论悲伤还是欢乐或者恐惧的时候,只要有骨笛的声音,它只要一响起,我们内心的苦难便会减轻,让我们凝心聚力,共同面对。所以,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今生故事]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也是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它把中国音乐文物的源头一下子推到了距今八千多年前,是中国古代音乐文明的奇迹。贾湖遗址的陶器中已经出现了酿酒的附着物,证明了在八千多年前的贾湖遗址里面已经有了酿酒技术的出现,这在人类的发展当中是了不起的,它证明了他的食物他的粮食已经有了富余,精神生活有了追求。骨笛的制作充分体现了贾湖人探索的精神和非凡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反映。

1987年的11月,用M282-20演奏乐曲,河北民歌《小白菜》,演奏者萧兴华。测试八千多年前骨笛音准。音乐就好像是文字一样,是用音乐的语言相互交流的,它的产生到流传团结了民族。我叫萧兴华,是研究民族音乐的,跑遍了全中国,研究我们中华民族的民间音乐。第一次看到骨笛的时候,大吃一惊。这是一件乐器,经碳14测定距今天已经有了八千八百年的历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猜想。我们就用八千八百多年前制作的M282号骨笛,吹奏了中国河北的民歌《小白菜》,这是一种缘分啊。我几乎是全力以赴地钻到了这支骨笛当中,越搞越兴奋,越搞越觉得有意思。我前段时期得了一场大病,脑子一直模糊不清,后来正是这个时候有人提出贾湖骨笛的一些问题来问我,我的精神头一下就好起来了。我认识了它,它当时还没认识我,但是在音乐研究的而过程当中,我们紧密地结合在一块,把它的道理讲给更多的人听。远古的声音,不止上下五千年。

贾湖骨笛的音准,LA是A6,就是世界的标准音,而我们在多少年前,在新旧石器时代交替的时间已经出现了。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是各个方面的,而且通过发明它,通过流传,创造了共同的音乐语言,大家有语言可以沟通,最后变成了民族的沟通,这种民族沟通变成了民族团结、兴旺发达的基础啊!

河南博物院的骨笛复制品使用的是现代制作技术,制作骨笛有两个核心因素,首先是笛孔之间的距离,即孔距,第二个是钻孔的工具。当时用了什么工具在这么薄的骨头上打出一个个圆孔,这是世界之谜。所以说我们一直到现在仍然在追求更进一步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也是我们研究传统的民族音乐的一个难题。但是,我们一定能解决,因为在它身上担负着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大的担子啊。而且,我们的很多民歌,都是来源于此,这是老百姓的生活,我们中国老百姓的愿望啊。

一辈子把自己的心血都放在了骨笛的研究上,如果说还有什么遗憾,就是我珍藏了一支舞阳贾湖骨笛的原料,我们一直没舍得动它,找一个ZD贡献甚至终生贡献的孩子,来完成我们过去一直没有完成的工作,什么东西能把这么硬的骨头,钻成孔,而且钻的都是一样大,现在我把它传给我的学生杜佳慧,让她接着把我们的心愿完成。

贾湖骨笛,就像萧老师所说,它改写了中国音乐的起源时间和历史,是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的奇迹。而那个悠远的贾湖,人们曾在那里植稻、做陶、酿酒,这是淮河上游八千年前,我们的先民所创造出来的辉煌。

守护贾湖骨笛,守护历史,守护华夏初音。

【三】云纹铜禁——雷佳音/中国航发GJ工程师吴庆辉

云纹铜禁,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王老师与其父亲用三年时间用“失蜡法”修复的云纹铜禁。首先王老师会用蜡做一个蜡梗,制作好这些蜡梗以后将之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形状,然后用石膏粉把蜡模浇灌以后形成一个石范,铸成石范以后用火加热将蜡梗烧化,形成空间,再将铜液灌入,最后敲开石范,就形成了这个铜梗。令人感动的是这对父子毕生只干了一件事情,就是修复文物,而且修复了云纹铜禁。国宝守护人这个称号我觉得真正用在这对父子身上会比较贴切,他们才是真正的国宝守护人。

国之重器耀山河。

云纹铜禁,是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二号春秋中期楚墓所出,这件宝物可以说很小,也可以说很大,三件铜梗交错成一组,似云朵,多组巧妙扣搭,十二只异兽攀援四周,禁底十二个虎形怪兽为足,盘曲成这一座精美的青铜方案。它来自春秋中期,风云变幻的楚国,它的身上有三宗“最”,体积ZD、年龄ZD、工艺最美。有人说,楚国为什么敢问鼎中原,请看云纹铜禁,楚国为什么会一败再败,也请看云纹铜禁。它的前世究竟埋藏了多少腥风血雨?

[前世传奇]

云纹铜禁出土于春秋霸主楚庄王之子——子庚之墓,一场由云纹铜禁与楚国沉浮八百年的大讨论,在子庚与明代秀才之间穿越演绎。

男儿有情有义固然可敬,可拿得起放得下才更为重要,正所谓,人生苦短,不可轻易妄为,纵酒误事,你对得起先祖对你的教诲吗?周天子颁布《酒诰》,让后世谨记夏商的纵酒亡国之教训,禁止在祭祀重要场合之外喝酒,把摆酒的案子称为“禁”,“禁”也是我们祭祀祖先之物,它用于放酒,更用于禁酒。我总是盼着能有人将它搬走,因为我知道,这云纹铜禁一经面世,那精美和气魄自然能吸引众人,而精神和教诲更能警示后人,不要喝酒误事、喝酒误国。如今光埋在我坟里,恐怕掩没了它的光彩。

云纹铜禁,天下DYWE,看它便可知我大楚曾经的心高气傲,可也是它,再精雕细凿、再标榜正统又有何用。不做真正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事情,亡国不过迟早啊。这将是云纹铜禁最后的祭祀。我即将拜见祖上,告知我今日所见之事,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谨记。

[今生故事]

河南博物院之所以推荐云纹铜禁,在于它是中国最早的采用“失蜡法”制造青铜器的一件器物,把制作时代提到了春秋时期。更在于这是我国经过科学发掘的第一件禁类器物,见证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禁酒时代。在先秦各区域文化当中,楚文化是独树一帜,我们说楚文化是精彩绝伦,恢诡谲怪毫不过分。楚文化中青铜铸造技术是最独特的一部分,这件铜禁是楚国青铜铸造技术的ZF之作。云纹铜禁构建非常繁复,其华美和神秘不愧为两年五百年前楚国黄金时代的产物,它的“失蜡法”的工艺以及其禁酒的意义,让我们现在的人肃然起敬。它要反映的思想内容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话特别契合。

云纹铜禁很美,由很多云饰镂空组成,看到它就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制作这么精美的酒案是在提醒世人,以史明鉴。莫贪杯,多做好事。

一架民航飞机通常需要两台大推力的涡扇发动机,才能产生四十吨的推力,保证飞机的正常起飞。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对精度要求极高,而制造这种叶片的神秘基因,就藏在两千五百年前的一张酒桌里。云纹铜禁的造型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劳动人民就能够运用他们的智慧,用“失蜡法”这样不需要分型的方法做出如此精美器具来,中国老祖先的智慧让我们非常佩服。涡轮叶片的尺寸要求越来越高,熔模铸造是目前成型它的ZJ方法。他们在几千年前就创造了“失蜡法”,能够解决我们现在社会中航空发动机高精尖的工业产品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进一步发扬光大了。也感谢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

百态千姿绕指柔(制作蜡模) 身披陶甲胜貂裘(制作型壳) 一朝熔铸金身塑(倒金属液) 万里云霄竞风流(涡轮叶片)

熔模铸造就像一个华侨一样,骨子里是中国人,现在穿着一身西装又回来了。换了个名字,但是换不掉中国的技艺,有点遗憾,但是都已经过去了,相信有吴博士这样的年轻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延续我们祖先的智慧,未来咱们的国家更强大,未来我们走得更久远。现在我们说,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中国要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要靠我们的GD设备。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是皇冠上的明珠,更是大国重器。可以非常清楚的告诉所有人,中国现在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完全是我们自己的!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能够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四个国家之一,但是研制技术起步晚,相对落后。国外一直想对航空发动机技术进行垄断,花钱是买不来的,涡轮叶片技术更是花钱买不来的,因此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正式组建,专门进行航空发动机研制。它的LOGO外圆代表发动机的轮廓,里面的图案代表正在旋转的发动机叶片,同时这些叶片也形成了一个抽象的“心”字,这表示航发集团的任务是为中国的战机研制飞机的心脏,同时也代表了9.6万航发人一颗炽热的报国之心。

两千五百年前,“失蜡法”制成华美的云纹铜禁,就是为了让后人谨记凡事有度有节,成就一代楚国霸业。两千五百年以后,古老的“失蜡法”制成的发动机中的发动机,在创新中传承,而强国之梦从未改变。

守护云纹铜禁,守护历史,守护强国制造。

【贾湖骨笛是华夏民族开拓音乐精神世界的真正见证。妇好鸮尊让妇好从甲骨文的文字世界走向今人的视野,散发出雄健有力的华夏英姿。云纹铜禁,“失蜡法”制造工艺繁复精湛,是古代中国人酒文化中自我约束、酒以成礼的一件证物,引发深思警醒。这三件文物气质神秘高古,共同展示了华夏民族自远古以来在造物、开智领域里的勇敢尝试,它们鼓舞着人们不断探索求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